今年三伏天從7月20日正式開啟,至8月18日結束,共計30天,屬于“短三伏”。天氣進入“蒸煮”模式,中暑成為了威脅人們健康的一大隱患。近日,記者走訪了大同守佳消化病醫院中醫館,就中暑相關問題請教了館內的中醫專家,為大家帶來中醫視角下對中暑的全面解讀以及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中醫眼中的中暑
暑邪致病,各有不同
中醫理論認為,中暑與 “暑邪” 密切相關。具有炎熱、升散、易夾濕的特性。
我市中醫名家,大同守佳消化病醫院中醫館仝斌主任介紹,中暑在中醫里可細分為不同類型。起病相對緩慢、癥狀較輕,主要表現為身熱、口渴、心煩等,被稱為 “傷暑”,屬于中暑輕癥范疇。而發病急驟、病情危重,出現高熱、昏迷、抽搐等嚴重癥狀的,則是典型的 “中暑”。
進一步細分,中暑還包括陽暑與陰暑。
陽暑通常是在炎炎烈日下長時間勞作或奔走,過度暴露于高溫環境,導致人體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紊亂而發病,常見癥狀有高熱、大汗、口渴、心煩等。
陰暑則是由于夏季人們貪涼所致,比如長時間待在低溫空調房中,或是過量飲用冷飲,使得風寒濕邪趁機侵襲人體,多表現為頭痛、無汗、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不適癥狀,體溫大多正常或僅有低熱。
中醫治療中暑
多管齊下,辨證施治
仝主任告訴記者,在治療中暑方面,中醫有著豐富多樣且行之有效的手段,強調根據不同類型和癥狀進行辨證施治。
藥物治療:對于陰暑患者,藿香正氣類藥物是常用之選。其具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貪涼引發的一系列不適癥狀,像進食生冷后出現的脘腹脹痛等,服用后可得到明顯改善。但專家特別提醒,若為陽暑癥狀,如戶外暴曬后出現高熱、大量飲水仍口渴難耐等,此時服用含酒精的藿香正氣水,不僅無法緩解癥狀,反而可能加重脫水情況,甚至延誤熱射病等重癥的救治,切不可盲目使用。
穴位按摩:穴位按摩在中暑治療中也能發揮重要作用。在輕癥中暑時,可選取足三里穴、大椎穴、曲池穴、合谷穴、內關穴等穴位,用適當力度在穴位上由輕至重進行掐壓,每個穴位反復操作 3 ~ 5 分鐘,以局部產生酸、麻、痛、脹感為宜,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若為重癥中暑,除上述穴位外,還需增加人中穴、十宣穴、委中穴、陽陵泉穴、少沖穴等,主要采用點掐按壓的方式。大同守佳消化病醫院中醫館的醫生表示,穴位按摩簡便易行,在緊急情況下能為患者爭取緩解癥狀的時間,但操作時手法和穴位的準確性很關鍵,必要時應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
刮痧療法:刮痧也是中醫治療中暑的特色療法之一。以刮痧板蘸取少量水或潤滑油,在患者的頸背及四肢彎曲處,按照由上至下、由內到外的方向反復刮動,直至局部皮膚出現紅紫現象,或達到病人能夠耐受的程度。通過刮痧,可以疏通經絡,幫助人體排出體內的濕熱之邪。不過,刮痧操作有一定的技巧和禁忌,需要專業人員操作,避免對皮膚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預防中暑
中醫養生,未雨綢繆
預防中暑,中醫提倡 “未病先防” 的理念。大同守佳消化病醫院中醫館的專家給出了以下建議:
飲食調理:夏季可多食用一些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作用的食物,如綠豆、冬瓜、苦瓜、西瓜等。綠豆湯堪稱經典的清熱解暑飲品,將綠豆洗凈后加水煮成湯,適量添加冰糖或蜂蜜調味,既能補充水分,又能有效解暑。金銀花茶也有不錯的效果,金銀花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用開水沖泡后代茶飲用,可緩解中暑引起的咽喉不適和煩躁情緒。
生活作息:要順應夏季晝長夜短的特點,適當晚睡早起,但要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在中午氣溫最高時外出,如需外出,應做好防護措施,如佩戴遮陽帽、太陽鏡,涂抹防曬霜等。同時,要注意及時補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可少量多次飲用,也可適當飲用一些淡鹽水或運動飲料,以補充因出汗流失的電解質。
環境調節:保持室內通風良好,合理使用空調,溫度不宜調得過低。避免長時間待在空調房中,要適當到戶外活動,讓身體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
夏季高溫時段,大家一定要提高對中暑的警惕性。若出現中暑癥狀,應及時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癥狀嚴重時需盡快就醫。大同守佳消化病醫院中醫館憑借專業的中醫知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為廣大市民的健康保駕護航,如有需要,可隨時前往咨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