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睡夢中被心慌驚醒,或是心臟部位突然出現尖銳陣痛,僅持續一瞬便消失。這些看似短暫的異常癥狀,讓不少人憂心忡忡,認為這難道是心臟病在發送信號嗎?為此,記者采訪了市五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白彥。
白彥介紹,偶爾出現心慌、瞬間刺痛,不一定就是患有心臟病。心臟神經官能癥患者常因精神壓力大、長期焦慮等,出現類似癥狀,但檢查時心臟結構和功能多無明顯異常 。
此外,過度勞累、多飲用濃茶咖啡、熬夜等,也可能引發心慌。不過,若此類癥狀頻繁發作,或伴有胸悶、氣短、呼吸困難、乏力、頭暈等癥狀,就需高度警惕心臟病風險。比如冠心病患者心肌供血不足,在活動或情緒激動時,易出現心絞痛,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內側等身體部位;心律失常患者,會有心悸、心跳漏拍感,嚴重時影響心臟泵血功能。
生活中哪些人屬于心臟病高危人群
白彥指出,首先年齡是重要因素,男性45歲以上、女性絕經后,身體機能變化,心臟病患病風險上升。其次,有家族遺傳史的人群,若直系親屬中有心臟病患者,自身遺傳致病基因概率大,發病風險比常人高2~3倍。再者,“三高”人群,即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患者,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壁易形成斑塊,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從而堵塞血管引發心臟病。另外,長期吸煙酗酒、缺乏運動、肥胖、長期精神緊張壓力大的人群,也更易被心臟病“盯上”。
專家介紹心臟病該如何防范
在生活方式上,飲食要遵循低鹽、低脂、低糖原則,多吃新鮮蔬果、全谷物、蛋奶魚類等富含優質蛋白和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減少深加工食品、腌制食品及動物內臟的攝入,控制每日鹽攝入量不超過5克,油不超過25~30克。同時,每周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跳操等,可搭配適量力量訓練,增強心肌功能。此外,保持良好作息,每天保證7~8小時充足睡眠,避免熬夜透支身體。
遠離心臟不適,情緒管理、定期體檢同樣重要
情緒管理同樣關鍵,學會通過冥想、瑜伽、聽音樂等方式釋放壓力,保持平和心態,避免長期處于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影響下。心臟功能不佳的高危人群需要定期體檢,監測血壓、血糖、血脂等指標,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心電圖、心臟超聲檢查,以便早期發現心臟異常。一旦出現疑似心臟病癥狀,務必及時就醫,完善相關檢查,明確病因,積極治療。
心臟病雖然危險,但通過科學認識、有效防范,能夠大大降低患病風險。希望大家重視心臟健康,從日常生活點滴做起,呵護好我們的“生命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