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黨建引領,聚焦民生需求。今年以來,平城區新華、馬軍營等街道積極探索“社區合伙人”治理新模式,通過構建“多元主體共聯、多元平臺共建、多元組織共商、多元資源共用、多元服務共享”的新型社區治理機制,有效地激發了基層治理的新活力,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持續提升。
創新機制 因需而謀
針對傳統社區治理中存在的資源有限、力量單一等問題,新華、馬軍營街道通過機制創新打破壁壘,吸引多元主體成為“社區合伙人”,共同參與社區治理與服務,實現了從“被動輸血”到“聯合造血”的轉變。
新華街道在探索過程中,首先夯實物理空間基礎,新建、改造了多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小區黨群服務工作站及樓宇商圈陣地,打造了涵蓋全年齡段的文娛活動室、社區書屋、健身房等20余個特色功能場景,為“合伙人”開展活動和居民參與提供了優質平臺。其次,街道示范點局前、局西社區黨委廣泛吸納不同性質的“合伙人”,將黨員、有共同愛好的居民組織起來,激活社區內生力量。同時,通過規范章程、協議簽訂和項目認領等方式,廣泛吸納共建單位、駐街企業、社會組織等成為“共建合伙人”,引入專業外部力量;創新“空間換資源”“經營換服務”等營創模式,引入第三方社會組織進行可持續運營,探索社區自我“造血”功能。
馬軍營街道牽頭組織社區與家政公司簽約,使其以“社區合伙人”身份提供“抵償+公益”服務。該街道依托社區黨群服務站,以精準摸排的居民需求“五色圖”為指導對接服務;家政公司派駐經過認證、相對固定的服務人員成為社區的“熟面孔”,提供可靠、便捷的服務;同時,將志愿服務積分與家政服務權益掛鉤,激勵居民參與社區事務;借助家政公司的產教融合優勢,為居民提供職業技能培訓,促進“家門口就業”,形成服務與就業的良性循環。
服務落地 碩果初顯
新華街道“社區合伙人”的力量滲透到轄區多個領域。局西社區通過聯席會議和簽訂共建協議,成功吸納了大同大學附屬醫院,大同鐵路運輸法院、檢察院等單位成為“共建合伙人”,并據此組建了“困難幫扶”“健康義診”等18支專業隊伍,定期為居民提供免費義診、法律咨詢等服務,不斷豐富社區服務供給的維度。同時,通過引入第三方社會組織運營,成功打造了平城區最大的社區青少年活動中心、首個社區“AI自習室”,聯合嘉恩養老院推出了深受居民歡迎的“幸福餐廳”,并設立了家門口的一站式康養服務工作站點和社區成長中心。新華南街社區廣泛吸納共建單位,打造了“育·膳·棠”社區成長托管中心,為轄區幼兒提供日間照料、早期教育、親子活動等服務,創建“安全托管+健康膳食+社區共生”的一站式家庭教育空間。
在馬軍營街道,“社區合伙人”的成效體現在看得見、摸得著的便民服務中。居民如今只需一個電話,就能便捷地預約到可靠的家政服務人員,解決陪護老人、接送孩子、家庭保潔、水電維修等生活難題,徹底告別了過去的“盲盒式”困擾。軍苑社區綠園3號院小區黨支部推行的“志愿服務積分兌換家政服務”機制,有效激發了居民參與社區巡邏、環境保護、文明宣傳等志愿活動的熱情。此外,家政公司為居民開展的職業技能培訓講座,幫助人們掌握新技能,為實現再就業或靈活就業創造了條件。
共治共享 有口皆碑
“社區合伙人”模式的推行,給基層管理者、參與各方以及轄區居民都帶來了深刻的感受和變化。新華街道局西社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社區合伙人”模式讓社區治理工作從“獨角戲”變成了“大合唱”,也讓轄區資源實現了“1+1>2”的聚合效應。大同大學附屬醫院的代表認為,參與“健康義診”合伙人隊伍,讓我們的醫療服務能夠更直接地惠及有需要的居民,這也是醫院公益價值的延伸體現。
新華街道轄區內多個社區開展的文化社交、銀發健康守護、親子閱讀等活動如火如荼,社區真正成為了居民溫暖的“幸福家園”。居民張女士經常參加社區的文化活動,“社區活動太豐富了,現在一有活動我就去參加,通過活動認識了很多鄰居,交了不少朋友,現在的生活真得特別有滋味。”
對于更多居民來說,“社區合伙人”模式帶來的則是切身的便利、溫暖和歸屬感。馬軍營街道在各個節日期間,街道和社區都會通過精準摸排,為失能老人、退役軍人、困難黨員等特殊群體家庭提供公益性的家政服務,讓大家備感溫暖。
馬軍營街道的趙女士是社區的志愿者,最近她用志愿服務積分兌換了家政服務,趙女士高興地說:“平時參加社區活動積累的積分,能兌換實在的家政服務,感覺自己的付出被認可了,參加志愿服務,我更加有動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