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農歷乙巳年閏六月十四,立秋。
一個“立”字,似古琴上一聲悠長的泛音。它昭示著:夏日的盛宴尚未曲終人散,秋的序章已在天地間悄然醞釀。晨風染上微涼,草尖結出露珠。
然而,立秋便真的入秋了嗎?
節氣更迭,如筆鋒一轉。人間的暑氣,依舊蒸騰如沸。正值中伏與末伏交接之際,大地承襲著小暑大暑積蓄的灼熱。氣象學上那連續五日平均氣溫低于22℃的“秋”之門檻,還遠在云端。
但秋意已如宣紙上的淡墨,在無人留意處悄悄暈染開。濕熱黏稠的日子,仿佛被無形的手輕輕扯開,晝夜的分野漸如刀裁。雨水的腳步稀疏了,空氣里沉甸甸的潮氣也一絲絲抽離。
我們的肌膚,往往比意識更早察覺這微妙的流轉。早起出門,胳膊上仿佛已比早前多了一絲涼意。先人以“立秋”二字為這過渡命名,凝結的正是對天地律動那份精微的體察。那些“春花秋月”的雋永,“秋水伊人”的悵惘,早已將季節的密碼,細細織進了中華智慧的錦緞。
一葉驚秋色,一念動山河。天地有大美,萬物循陰陽。這個夏天,或許還有遺憾:沒吃夠沙甜的麒麟瓜,沒嘗膩甘美的哈密瓜,沒品足香甜的巴盟瓜?無妨,立秋是一份溫柔的提醒:夏天還未走遠,此刻彌補,正好。
古人愛吟秋,句句如畫。四季流轉,該熱鬧時盡情綻放,該沉淀時靜心修養。“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是心坎輕嘆,“窗前竹撼森疏影,樹杪蟬吟斷續聲”是工筆細描,“寒聲喧耳外,白露滴林頭”是寫意大灑,“共翠娥,酌金波,湖上晚風搖芰荷”是優雅坐實,“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是禪味慢品。更有那“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起”的豁然,“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的宣告,“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的清朗,以及“涼葉悠悠露氣清,晴蟲凄切草間鳴”的幽微,字字句句,皆是秋魂的低語。
甲骨文中的“秋”字像一只蟋蟀,等到文字演變成大篆(籀文),增加了一個禾字,左有蟋蟀振翅,右有禾谷低垂。蟲鳴喚秋,禾谷待收。《說文解字》點明:“秋,禾谷熟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更道:“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斂也。”天地間的氣息,正從夏的奔放生長,悄然轉向秋的沉靜斂藏,如智者收束了外放的鋒芒。
古人觀物候如觀心,于細微處聽秋聲,便有了“立秋三候”的妙解。
一候涼風至:熬過小暑大暑的悶罐煎熬,干爽的北風終于攜著草木清氣而來。它像久違的故人輕叩窗扉,掠過滾燙的肌膚,送來第一縷如秋風送爽般的清涼,令人心神為之一蕩。
二候白露降:涼風入夜,悄然壓低溫度。水汽在靜默的夜色中凝成薄霧清露。晨起時,天地籠在朦朧的白茫里。草葉尖上的晶瑩,恍如初臨的“秋霜”,猶帶三分夏末的溫潤。
三候寒蟬鳴:夏蟬嘹亮的合唱漸次低啞,寒蟬斷續而略帶清冷的吟哦,便接了班。那聲音里,仿佛藏著“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悵惘,讓無端的思念也染上了季節的微涼。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南宋劉翰的《立秋》,寫滿了季節交替時的況味。夏夜的溽熱悄然退潮,扇底的風,已在肌膚上織出絲絲細涼。自萬里外趕來的季節氣流,如同若有若無的信使,漫過窗欞。闊大的梧桐葉在風中相擊,簌簌鋪滿石階,倒像是天地在靜靜演算著“一葉知秋”的玄機。詩人以筆為鋤,在靜夜、新涼、滿階梧葉的畫卷里,種下凈階的月、清光里的人——階前落葉的靜美,月下伊人的剪影,皆足以驚醒塵夢。此情此景,不正是一幅流動的“秋色賦”嗎?
農諺說得懇切:“立秋十八日,寸草皆結籽。”田野,正走向一年中最豐盈的篇章。南方的早稻垂首待鐮,北方的秋禾在土里使勁灌漿,晚稻的秧苗也趁著當口,穩穩挪進水田。立秋,是天道無聲的號令,催促土地獻出醞釀了整個盛夏的珍藏。故老言“春耕秋戰”,糧秣豐盈的秋后,曾是沙場點兵時;鄉間“秋后算賬”的舊俗,也藏著收成落袋方能清欠的生計智慧。這“秋后”二字,承載著人間盈虧與征伐的重量,如“春秋筆法”,于簡淡之中藏著萬千丘壑。
時序入秋,敏感的悲觀者筆下常流淌出“萬里悲秋常作客”的蕭瑟,或“秋風秋雨愁煞人”的凄然。然而在民間煙火里,卻升騰起一派樸素的歡喜。舊時汴京街巷,立秋日滿市楸葉,婦孺爭相剪作花樣簪在鬢邊;津門風俗,此日食瓜謂之“咬秋”,盼著能驅走瀉痢。幼時記憶里,立秋更是“貼秋膘”的好日子——苦夏耗掉的氣力,要靠一頓噴香厚實的肉食熨帖回來。如今雖不必刻意大補,卻也懂得順應天時,調和滋養,讓陰陽相濟,暗合“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古訓。這順應時節、調和身心的智慧,正是此季深藏的箴言。
立秋時節的大同,最是宜居之季。午間雖猶存30℃的余威,到了夜間便直落到15℃上下,分明就是“天涼好個秋”。大同的秋意,更在于那份獨有的澄澈高遠。天空急不可待地濾出沁人心脾的藍,干凈得像塊新洗的綢緞。
文瀛湖的水面愈發開闊,倒映著閑云野鶴,澄澈得仿佛能照見千年古城的魂魄。“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意境,原是在這里靜靜等候。生態公園的層林剛染上些許秋色,蔥蘢草木間已浮動著沉靜的底色;帶狀公園的步道上,秋風過處,樹葉沙沙,說著體己話,正是“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的真意。
萬物在秋風里舒展著最后的蔥蘢:原野上,玉米稈與碧草翻涌如浪;夜幕垂落,星子也似被這清爽招引,格外明亮。憑欄遠眺,天地壯闊得仿佛能裝下所有心事。此刻的大同,胸懷如洗,人心也像剛醒的好覺,豁然開朗。縱有千般煩憂,也被這颯颯秋風掃了去,只余下滿身的神清氣爽。
夏的絢爛正被天穹疊進畫囊,樹葉的每一次顫動,都在傳遞秋的私語。煩暑雖還流連,那潛行的清涼氣息,確然已在路上。立秋,原是大地在熾熱胸膛里埋下的一粒沉靜的種子。它預示著:繁華終將沉淀為遍野的金黃,喧囂終會釀成豐饒的醇厚。季節行至此處,便是在最深的燠熱里,為我們叩響了通往清涼與收獲的門扉。(董曉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