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20年,時于戶部任職的詩人吳伯與來大同游覽云岡石窟,并把自己的兩首詩作鐫刻在石碑上,這通碑有幸一直保留到今日。估計是在同一年更早些的秋天里,吳氏還登上大同城最雄壯的西北角樓——乾樓,在樓上暢飲之后,留下一首七律,其詩如下:
秋日飲乾樓
明·吳伯與
危樓坐倚暑猶寒,千仞高墉絕壁盤。
山繞塞垣分隊出,樹開營壘接郊寬。
鐃歌風轉邊庭靜,槎客星移幕府看。
乘興夸雄吾作賦,談兵誰是舊登壇?
這首詩后來被收錄到清代乾隆《大同府志》中,故而喜歡大同文史的后人們都能輕而易舉地讀到。可惜的是,后人把他的名字搞錯,寫成了“吳伯興”,原因也很簡單,“與”的繁體作“與”,與“興”字的繁體“興”十分相近。詩題為《秋日飲乾樓》,短短五字,交代清了三大要素:時間為秋天,地點則在大同城西北角之乾樓,事件是飲宴。
首句“危樓坐倚暑猶寒,千仞高墉絕壁盤”,極言大同城西北角乾樓之高峻。意思是說,倚坐在乾樓之上,由于這樓實在是太高了,以至于雖然還在暑季讓人竟能生出寒意。詩人就是詩人,除了“危”“千仞”“高墉”“絕壁”這些詞之外,“暑猶寒”更見功夫,因為寫得更為含蓄,而不是直說。其中“危樓”一詞也很妙,試想:高樓為什么稱“危”?一定是因為人處于極高之處必然會心生恐懼感。由此不由得讓人聯想到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名作《水經注》中那句“危樓傾崖,恒有落勢”。(《水經注·沮水》)更多的人可能想到的是更為今人熟知的“詩仙”李白的那首五絕:“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唐·李白《夜宿山寺》)句中“危樓坐倚”四字在今人看來其實是倒裝的,正常的語序是:坐倚危樓。全句甚至全詩最難理解的應該首推那個“盤”字,筆者玩味再三,以為此字的意思是壘、砌,以磚木建造,如盤炕、盤灶。所以本句是說巍峨高聳的乾樓似是建造在看上去有千仞之高的絕壁之上。
頷聯“山繞塞垣分隊出,樹開營壘接郊寬”,寫于樓上所見大同城之景。上句說大同城外多山,群山環繞著大同城的城墻仿佛有整齊的隊列;下句說大同郊外多有軍隊駐扎:樹林間的開闊處可以看見諸多營盤。由大同城西望、北望確實多山,城北不遠處現存地名“東營盤”“西營盤”“操場城”等,可見所寫之景不虛。“塞垣”本指漢代為抵御鮮卑所設的邊塞,后亦指長城或邊關的城墻,本詩中指大同城的城墻。唐人崔湜曾作《塞垣行》,唐末詩人劉兼《早秋游湖上亭》詩中有“搖落江天萬木空,雁行斜戛塞垣風”。北宋政治家歐陽修曾作《時論·塞垣》,另一位同時代政治家有詩云,“乘日塞垣入,御風塘路歸。”(北宋·王安石《乘日》)“營壘”則是指軍營和四周的圍墻。“郊”指城外不太遠的區域。“郊,距國百里為郊。”(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這里說的是本義,周時距離國都五十里的地方叫近郊,百里的地方叫遠郊。后泛指城外周邊的地區。
頸聯是“鐃歌風轉邊庭靜,槎客星移幕府看”,上句說遇到承平時節,下句則聯想到邊關的將帥。全句說,斗轉星移,時間已經不早了,塞風吹過來的軍樂聲顯示出邊境的寧靖,我這個久有游仙之志的“槎客”目光不由得轉向了將軍的府邸。“鐃歌”原本指軍中樂歌,傳說為黃帝命岐伯所作。漢樂府中則屬鼓吹曲,于馬上奏之﹐用以激勵士氣,也用于大駕出行和宴享功臣以及奏凱班師。“槎客”的本義是指乘槎泛游天河之人,在此詩中則系作者的自稱、自喻,因為絕大多數中國古代文人都有游仙的志向或歸隱的意愿。要想搞懂“槎客”一詞,必須先知道西晉人張華在其筆記《博物志》中記載的一個故事,“舊說云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飛閣于槎上,多赍糧,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猶觀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覺晝夜。去十余日,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遙望宮中多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牽牛人乃驚問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說來意,并問此是何處,答曰:‘君還至蜀郡訪嚴君平則知之。’竟不上岸,因還如期。后至蜀,問君平,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計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時也。”“星移”的本義是指天上星辰的移動,比喻時光的變化。常見成語即有:物換星移、星移斗轉、星移漏轉等。“幕府”是古時將帥辦公的地方,后也泛指衙署。古人早期有時候也寫作“莫府”,如《史記》有“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為士卒費。”(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又見于《李將軍列傳》:“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
結尾“乘興夸雄吾作賦,談兵誰是舊登壇”,乘著酒興,詩人我在所作的詩中不免自夸其能,隨后暢談起兵法韜略,問大家在座的哪位是曾得到筑壇拜將榮譽的老將。“夸雄”是夸贊自己出色、強大。需要專作說明的是“賦”字,賦本為中國古代以“頌美”和“諷喻”為目的,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性質的一種有韻文體。最早出現于諸子散文中的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叫“騷賦”,魏晉以后逐漸向駢體發展的叫“駢賦”,唐代又轉為律體稱“律賦”,宋代用散文的形式作賦稱“文賦”。歷史上著名的有司馬相如的《子虛賦》、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赤壁賦》等。此處泛指一切詩文,作者未必在此詩之外真的另作了一篇賦。“談兵”是指議論軍事,談論用兵。“舊登壇”是指老將。因為漢代有“登壇拜將”的故事,《史記》卷九十二記載漢王劉邦擇日齋戒,設立壇場,以隆重的禮節拜韓信為大將,故而后世以“登壇”喻指拜將。
作者不愧為一代名詩人,全詩雖然多為實景的記錄與描寫,但只結尾那一句虛問,就給讀者開拓出大片的想象空間,讓人回味無窮,全詩也頓時產生了余音裊裊、繞梁三日之感。(韓府)